close

 

一個同Team的美國同事曾經和我說,一份工作如果他覺得2年後他看不到自己的發展性,發展性包含升遷、面臨更多挑戰等,他就會考慮另謀高就。
 
說這話的同事SK,也在做約一年後,提出辭呈到HBO擔任工程師。而在聽到他要離職時,我衝到座位送個線上訊息質問他,”How can you leave before me?”,因為真的想離職的是我呀。雖然我也在3個月後終於遞出辭呈,在這個三個月中又有一名夥伴離職,更遑論SK之前,掐指一算至少有8人長揚而去,而且我離職後,比我早一點加入的同事SS,也遞出辭呈。反正整個Team 12~13人在三年內幾乎是完全洗牌,從原本是一半以上美國白人徹底印度化-目前剩下的人,除了一個在外州上班的美國人,一個美裔中國人和一個美裔俄羅斯人,其中都是印度裔或是Indian American,若再加上consultants,我想現在若有人經過那區而誤以為到了Little India,也情有可原。
 
其實這些離職的同事們,包含我自己,離職原因和在台灣時大家離職的原因都差不了太多。歸咎起來,有的是對Team裡的某人不滿,有的是對工作內容不滿,有的是覺得做很久想換環境,還有的算是被逼退,有的是對大企業的官僚感到無力,反正就理由上,東西方是沒有很大不同。除了離職的原因,離職前的手續與交接,離職後所帶來的反應或引起的連鎖效應,也是蠻值得記錄下來的。
 
這3年來,總共有兩次離職潮。第一次算是整個換血的關鍵,總共走了七人。第二次則是對工作厭倦席捲,陸續走了連我5人。
 
有你就沒有我
第一次的換血,算是讓我見識到大企業內,爭鋒相對、爾虞我詐的真實寫照。
這一波離職潮,主要是有新官空降本部門。而且還是個年紀比當時的大主管BP年輕許多,之前沒有當過VP(Vice President)經歷的新手SB。當BP把SB的履歷手傳給大家一份時,我就嗅到一股詭異的氣氛開始在部門內傳開。因為我當時的座位,恰巧就是面對BP的辦公室,接著幾天,就看到各方人馬陸續到他辦公室闢室密談,整天他的辦公室門都是深鎖。
因為我當時是盡量保持中立,不要參予任何團體,所以我其實也不大清楚之後將發生的事。等到在SB上任後幾天的一個會議中,一開始他就宣佈BP已經接受同公司其他部門的職位,將要離開我們,我才恍然大悟,原來當SB正在準備接收這個部門時,BP悄悄謀自己的後路。後來透過其他同事我才知道,原來BP也有申請SB接收的職位,但是上面傾向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所以與其升公司內部的人,最後僱用外面來的人。BP眼見自己打的江山要拱手讓給人(當時他已經做了3~4年),心裡當然不是滋味。 不過後來真是山迴路轉,我離職時,SB和BP變成同階層,有一樣的頂頭上司,所以有時還是世事難料。
 
後來又看到一次這種空降大頭在隔壁部門上演,結果也是原本的主事者在新主管到位前離開的一樣結局。我想這種方式來逼退原本主事者是非常有效的,因為這也算是否定原本主事者的能力,像美國人這種自尊心這麼高的民族,我想很少人可以接受這種變相奪權的侮辱吧。
 
BP離職後,當時比較親BP的人,接著幾乎是以每個月一個人的速度離職。而造成這種結果,除了BP離職是催化劑,其實另有他因。因為當時這群人對於部門裡另一位人兄SS很感冒,對於他諸多微詞,有好幾次都是正面衝突,直接在會議中吵起來。在BP走前,他們其實已經鋪好路把SS的權拿下,BP走後,他們也試圖和新主管SB抱怨,想要他開除SS。因為SS是正職員工,在美國大公司除非員工犯了天大的罪過,不然是不能隨便開除的-(小公司就不一定了,我之前在長島呆過的小公司,他們陸續開除了兩名員工,都是今天講,明天就不用來了,完全不手軟的),所以SB雖然聽到抱怨,也無法真正開除SS。當時他們那群人,也有要我去和SB抱怨SS,但是我是不想被捲入風暴,而且其實SS是僱用我進來的主管,我覺得他有些部份的確需要改進,但是於情於理還不至於到要開除的地步。講起來, SS也曾是幾個想要開除他的主管。真的,美國人翻起臉來,也是蠻不講情的。
 
後來,那群人知道環境無法改變,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陸續找到新工作,一一離去。
 
工作無力倦怠潮
在第一波離職潮後,在短時間內,SS緊急找到以前曾經一起工作的工作夥伴加入,也可以解讀是”帶自己的人”入主,其中一個是和他一樣背景的美籍印度人(Indian American),另外兩名是美國白人。
 
接著一年內,算是穩定期,大家在尋找新的team的工作模式,同時因為產品日漸擴充新功能,加上同時間也在規劃新產品,工作量也日漸增大。其實整個環境,就像所有其他的工作環境,很多問題,隨著時間慢慢浮現。
 
比方說因為人手不夠,之前曾經有的分工,都濃縮成少數幾個人的工作。接著很多以前有的程序,因為人為因素,都慢慢減化,反正最後要求事情有作完就沒事。還有大公司常有的問題,有一個跨部門大案子同時在進行,但因涉及的人手過多,最後變成多頭馬車,也不知道最後要導向何處。反正連我在內,我都可以看到大家愈來愈對工作沒有向心力,表面上還是要表現對team充滿信心,但是私底下或許都在另謀出入。
 
因為當時在紐約的team裡,除了那兩名美國白人和我主管與他後來找進來的美籍印度人外,其他都是移民或是工作証持有者(H1B Workers),通常工作証持有者是最吃苦耐勞的一群,大部分原因是被綁著綠卡程序,不能輕易離職。至於已經有了身分的移民,因為以前苦過了,工作上還是會以追求穩定為主,所以我其實很早就覺得那兩名美國人一定會先走,果不出其然,其中一名先提離職,接著另一名在一個月後再提離職,然後就像連鎖反應,接著另一位工作滿五年的大陸工程師也在年後提辭呈,然後就是我,我後又有另一個工程師也走了。這幾個人離職的原因可能各有出入,但是總歸起來,是對工作或環境產生倦怠或無力感,想要換個環境找尋其他可能。像是其中一個美國工程師和我說他不喜歡外包的策略(公司後來的大方向都是outsourcing),因為很多時間都是用在和外包廠商溝通,那個溝通的時間,其實自己來做的話,早就做好了。他去的新公司,就是有自己的本土開發中心,“No more outsourcing!”,他略帶興奮的這樣說著。這點我也是贊同他,我覺得技術外包短時間可以省錢,長時間下來,不但勞民又傷財。
 
至於另外兩名工程師,官方理由都是說做太久了,想換個環境。詳情其實也都是有太多craps 在team裡面留串,但是沒有人敢真的說出來。無法盡情說出自己真的想法,這或許也是無力感的來源吧。

Two weeks notice
美國一般公司,要離職前都會規定員工離職前需要給2週的交接時間。兩週聽其來算是不長不短,對要離職的員工而言,多留一天都算長,相反的,雇主當然是能從要離職的員工壓出愈多資訊愈好。
 
但是美國員工並不是省油的燈,我看到的離職模式都是把所有剩下的假在這個兩週內用完,比方你離職前還有五天假沒休,提離職後,就把那五天休完,所以真正交接的時間只有一週。所以幾次交接經驗下來,根本能交接到的資訊有限,加上大家彼此間都有默契,人家都要走人了,能儘量不要去煩對方就不去。最後,很多時候都是被分配到交接的人,自己去摸索。
 
還有一個我自身的經驗,就是要堅守Two-weeks notice的防線,絕對不要心軟。因為我離職的原因是relocation,不像其他同事都是新工作開始的時間都談好了,所以還有協調的餘地。因為如此,我好心給他們三周,結果搞的自己累死。他們不但要我繼續完成某個產品release,還要訓練新來的consultants,撰寫文件等等。我主管本來還想談到一兩個月,好險我當時心很硬,堅決說沒辦法,加上一點苦情演技,他只好知難而退。
 
Farewell Party之很榮幸在此工作但我還是要走人
之前在”醉”生夢死-美國的酒國文化(上)有談到關於Farewell Party。

雖然形式從一開始的無線暢飲,轉變成午餐聚會。但是過程還是很類似,通常會是在離職者要走的最後一天。在大家吃的差不多後,約中場時間,主管就會make a toss,說一些感謝要離職者的場面話,然後接著離職者也要發表一些感言。我覺得美國人真是講場面話的翹楚,都已經要離職了,還要講說很榮幸很高興和一群優秀的人才一起工作,這個部門之後一定會發展的很好之類聽的雞皮疙瘩掉會滿地的話,我心想真的那麼好的話,應該也不會離職了吧。
 
不過我納悶歸納悶,等到我自己離職時,我也是昧著良心講了類似的話。而且我主管也講了讓我印象非常深的超級場面話,在他一番感謝我對這個部門的貢獻後,他當著大家的面說:
“If you ever need a job,give me a call”。因為我要去的地方,我們公司也有分公司在那,而且他不只講了一次噢,在我最後和他道別時,他又講了一次。我當然是聽聽而已,聽了這麼多美國商場官腔話,會把這種話當真也太天真。
 
不過我很感謝我主管,他講這些話,也算是也給足了我面子啦。
 
Please don’t l eave me here with these people
離職時,我們都會幫要離職的同事準備一些禮物,加上一張大家簽名外加祝福話的卡片。
美國卡片樣式真的千奇百怪,花樣繁多。有機會去藥房或是Hallmark 逛逛,保證你讓你眼花撩亂。離職時送的卡片,我看過幾張很有趣的,一張把原本英文的Goodbye改成”Bad”bye,還有一張就是我自己離職時收到的,就是文章一開頭的那張圖片-“Please don’t leave me here with these people”(請不要留下我和這群人在一起),下面有一堆奇奇怪怪的臉。這張卡片是後期和我變成還不錯的部門秘書在部門卡片外,另外自己給我的。翻開後,她寫說:

Jodie,
I am serious!
I am missing your company already!

我收到時,真是也不顧是在公共場合,當場大笑出來。馬上傳簡訊和她說我很喜歡這卡片,其中幾張臉看起來還真的有點面熟。她回說這真是她的感受,且很高興她在這公司還交了個朋友。因為後期,我和她常常在無聊的部門會議交換無奈的眼神,有一次他還把我拉到女廁所抱怨整個工作與環境,足足講了有20分鐘以上,兩個人講到口沫橫飛,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
 
至於其他的道別方式,除了卡片外,感情比較好的當然會再出去吃飯,合作過的或是分散在美國其他州的同事就可以以email連絡。通常離職時,也會寄出一封email和所有合作的夥伴或曾經合作過的通知一聲。像我離職時,也寄出了兩封不同Email,一個給同team比較熟的會附上後來的聯絡方式,和不同team或是合作的vendors通知我要走的消息,比較沒有私交的可以看看情況決定要不要給聯絡方式,也收到一堆祝福的回應,什麼很感謝我的幫助、什麼謝謝我的對產品的付出,還有一個哀嚎說No….。當下老實說其實是很感動,覺得努力沒有白費。所以有時美國這種愛稱讚人的文化,也是有其好處的。
 
Don't burn your bridges
我一直覺得沒有人是無法取代的,換了不同的人,就是不同的工作方式把事情完成。尤其是大公司,對於員工的去留,對整個公司的營運真的影響不大。所以真的不用把事情搞的太大或太難看。找工作雖不易,離職也是一門藝術。或許在離職前或當下,會有一堆怨氣或許仇恨,但是不論中外都是秉持著不要斷自己後路的心態,因為真的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和你之前的同事或主管或是敵人,不期而遇,狹路再相逢的。

相關文章:
美國職場現形記-面試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ycEngDia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