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找工作是一個會讓人很挫折的經驗。

首先,911後工作簽證減半,大公司多半不願意僱用非美國人。再來,在美國或許因為幅員廣大,人口眾多,大多數的HR部門都忙到連回封信通知你並不符合公司要求的時間都沒有(事實上,這是我自己給HR部門的台階下),或者虛偽美國民情中不想直接否決你,最好說’你不是我們要找的人’的方法是:Ignore you! 所以寄出履歷石沉大海的機率是90%。有些比較專業一點的公司,通常是大公司會有自己的auto-reply system,在你在線上寄出履歷後一分鐘,馬上就會有一封信躺在inbox裡,告訴你他們已經收到你的來信。但是通常僅止於此,之後再聽到對方回應的機率是趨近0%。所以,我常覺得,你若要打擊一個人的自信心,請送他到美國找工作。保證短期內他的自信心可以從Giant Mario馬上縮小成mini-Mario。

雖然相較於其他產業,IT產業是口語門檻稍微比其他產業低一點,但是別忘了,我們主要的對手可是講的一口流利英文又非常勇於發表意見的印度人,而且不是指一兩個印度人,是一籮筐有組織互助的印度人! 他們都有專業公司幫他們擬定(或虛擬)落落長看起來頗驚人的履歷,不過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有實力的人還是有一點機會,因為這裡IT的面試簡直是一場馬拉松式的問答考試,遠不同於其他專業對於不知道的問題可以稍微瞎掰含糊過,每個問題都有標準答案,你不是知道就是不知道,就算能言善道的美國人或印度人,想要含糊帶過也很難逃過被”Next”的結局。身為外國人的我們,如果能順利通過第一關的摧殘,第二關在來演一齣有為有心有潛力青年的英文戲碼,拿到Offer的機率並不是沒有。

從在學最後一學期開始找工作到後來想換工作,大大小小面試經驗雖然沒有很多,但是至少也有10來次。若再加上後來轉換角色由被摧殘變成去摧殘別人的面試者(interviewer),面試經驗至少有20~25次以上。我想不管是面試者或被面試者都不是一個愉悅的過程,我記得有一次我不甘不願的被拖去面試某個candidate,我邊走邊呢喃說:”I hate interview!”,我美國同事S聽到就轉頭和我說:”Who doesn’t?”,對呀,若不是為了生存,誰願意被關在某個小密室內,和一個或數個陌生人證明自己有多好,或是去評斷在面前這個面試者是不是在說謊,兩者都是吃力不討好,殘酷又有點剝削性質的過程。但是,若是真要選的話,當然還是interviewer比較輕鬆,至少你只需要翹著二郎腿把一堆問題丟出去,等著對方回答,不用像面試著般,如坐針氈、絞盡腦汁深怕答錯一個問題就把offer白白奉送出去。

先談談身為被面試者不堪回首回憶吧!

美國面試的過程基本上是有3~4個步驟,分別依序是:
  • Get an Interview Appointment
  • (Phone Interview)
  • First On-Site Interview
  • Second On-Site Interview
其中Phone Interview是看公司或職位,可有可無。
 
Get an Interview Appointment
在公司網站或Career網站寄出履歷後,如果公司對你有興趣,HR(Human Resource)代表會和你接洽。接到HR電話時,要注意,因為有時這裡就是第一個Screening process,有的HR只是要和你約on-site interview面試或phone interview的時間,有的會問你有否時間,馬上就會開始問你問題。HR問的問題都很General,一般是確認你各項required skill的經驗,比方你J2EE的經驗有幾年,Oracle DB的經驗有幾年,或是問你的學歷背景,有時最重要的問題也會在此處被提起-那就是你的visa status,就像前面說的,很多公司是不sponsor H1B(也就是工作簽證的),趁早知道公司有否支援也是好事,不用浪費時間辛苦半天,到了現場面試才知道公司不sponsor H1B也就嘔了。不過我建議,如果對方不提,也不用主動問,因為其實HR只要聽口音也一定知道你不是本國人,如果HR聽到你的口音後也沒提問的話,就裝死先裝作不知道,除非你面試的經驗已經很豐富了,不然每次面試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因為這裡不像台灣,面試真的是得來不易。很多人寄了數百封履歷,搞不好連一次面試的機會都沒有,通常我都自我鼓勵能有面試就是好事! 早我一屆畢業的印度同學T,後來他找到在NYU技術部門工作,曾和我說大概要面試約10次以上才會找到工作,所以在我尚未滿十次面試前,我都把它當成練習的機會。
 
以我的經驗來說,HR的第一通電話80%只是單純約時間而已,有20%有問詳細學歷背景,為何要申請這份工作..等(包括Google,Time Inc),有50%會問visa status,有1~2個公司(我已經忘了是哪個公司,應該是小公司)發現是不sponsor H1B,印象很深的是有一個HR還問我什麼是H1B,當下快速結束對話以免浪費手機時間。
 
Marathon Technical Interview
確認好interview的時間後,再來可能先是phone interview或是第一次onsite interview,不論是哪一個,通常都是惡夢的開始,因為軟體工程師的第一次面試就是毫不客氣一連串的和這個職位相關的技術問題,看你的表現,短則30分鐘長可以到2個小時,你得到第二次interview的機會其實和你面試的時間成正比。因為如果你前幾個問題都答不好的話,基本上,以我的經驗來看你就已經Out了,因為interview是很耗時間的,所以公司也不想大家放著正事不作浪費時間在interview上,以我的部門來講,是採取分工合作的方式,第一個人先去試探對方程度,如果第一個人說OK,第二個人在進去interview,如果第一個人就說NO的話,就直接派產品經理去和他說”Thank you for your time! ”,完全不用在見其他工程師當然也見不到有生殺大權的Hiring Manager了。所以當你一方面因為一連串的問題而身心力疲的同時,一方面應該覺得高興因為你機率是隨著時間而增加的。

On-site Interview
我印象中被摧殘過3次長達兩小時的on-site interview,面試完步出各個公司時,有一個共通點:一種想吐的感覺

不過幸運的是第一次長達兩小時的interview就讓我得到當時夢寐以求的offer。
往事不堪回首 #1
因為是第一次,我坐在裝潢豪華有氣度的Lobby時,完全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一開始來迎接我的是亞洲面孔的男子,他一開口我就知道是大陸人,雖然是一對一,但是既然是正式面試當然我們都要很有默契的都以英文對答,我還很小心地深怕不小心迸出中文就糗大了。寒喧幾句後,大陸工程師Y先生即開始一連串技術問題拷問,其實問題我都不大記得了,比較有印象的是 
後來兩次超過兩小時的面試,是工作一陣子後想換工作偷偷摸摸著去面試的。雖然這兩個面試最後並沒有帶我給Offer,駭人聽聞的程度是不輸第一次。
往事不堪回首 #2
首先是一個紐約非常大的財務公司外加銀行JC,面試時是2對1。一個Hiring Manager一個IT Manager對我一個弱女子。問題簡直是包羅萬象,而且從他們一看到我一介女子開始,就對我產生懷疑。我才開始介紹我當時的工作內容時,講到一半,Hiring Manager就打斷我說你目前的工作是Engineer 還是Project Manager,擺明是不相信我會寫程式,這個我已經習慣了。再來,就是一堆問題拷問,好像想盡辦法試圖證明我是不達他們標準似的,除了Java程式相關還有統計學、演算法、資料結構,我印象最深的是Hiring Manager的一個問題,他說給你一副撲克牌,給我一個最快的演算法可以最均勻的洗牌,我當下就迸出來一個演算法,他說我的演算法也work但不是最快的,能說什麼,我已經盡力了。整個interview下來約2個小時吧,雖然不短但我覺得希望不是很大,因為感覺答對率只有一半吧! 我知道有沒有辦法入這個公司是個緣分,但是步出公司時的身心俱疲、頭痛欲裂是永遠不會忘的!
 
往事不堪回首 #3
另外一次是企圖內轉到公司的另一個子公司S&P的面試。雖然是內轉,面試並沒有比較簡單。我先通過一個約三十分鐘的Technical Phone Interview,被拷問Struts、JMS/MDB和一堆和職位相關的技術,然後HR通知我對方很滿意我並且約on-site interview的時間。因為已經通過Technical Interview考驗,我天真的以為on-site interview只是去和未來主管聊聊而已,結果,事與願違,和本來可能的未來主管相談甚歡後,當下其實覺得他還蠻滿意我的,他說接著另一個工程師會來問問你一些問題,我想說反正大考小考一生也不知道考過幾百回了,沒什麼好怕的。沒想到竟然直接被帶去生平第一次面試的上機考,當場要我改他們目前系統的某部分程式,compile並且deploy到BEA application server。其實這也是我每天都在作的事,我並不是很怕,但是好死不死他們用的IDE是幾百年沒用的新版JBuilder,一方面對介面很不熟悉加上我當下不知道是太緊張還是Stage Shock,現在回想起來是表現的有欠專業,一開始因為檔案是唯讀的,我無法改兵荒馬亂一陣子,然後因為是現成系統,程式少說有幾百個檔案,要馬上找到檔案在短時間內更改,三個requests裡,我只完成兩個,最後一個最重要的要deploy到BEA server的部分沒完成,而且我還花超過預定10分鐘以上的時間,那個工程師一直來催,我說我還沒完成,最後工程師終於耐不住性子和我說It’s OK,我並不是白痴,當然知道’It’s OK”是”It’s NOT OK!”,但人在屋言下不得不低頭,在該名工程師護送到門口後,抱著想吐與沮喪的心情離開。
 
還有一件事和台灣很不同的事值得一提,在Onsite interview之後,要在當天寄出所謂的Thank You Letter (感謝信),內容不外乎感謝這次interview的機會,這份工作是如何如何的符合你自己的長處和遠程規劃,你有信心絕對可以對這個部門有如何的貢獻等鬼話連篇、虛假到不行的場面話。面試結束後,如果覺得有希望的話,別忘和面試者要一張名片,回家後當晚打好,隔天早以限時專送寄出。
 
Phone Technical Interview
為了確保到公司面試者的水準,很多公司會先來個Phone Interview淘汰過濾不試任的Candidate。Phone Interview通常控制在30分鐘內,大體上也是一堆技術問題,雖然目前我個人Phone Interview成功的機率只有1/3,但是我覺得是比較on-site Interview簡單一點,很主要的原因是對方並看不到你,所以你可以在眼前準備很多資料,被問到不大確定的問題你可以快速的翻閱資料,尋找答案。我第一次Phone Interview是在找到正式工作以前,當時面試經驗不大足,面試者問了一些我沒準備的問題(好像有一個是請描述在Java裡可造成Memory Leak的狀況 ),所以答的有一撘沒一撘的。另外一次是上述的內轉時的intreview,最近一次是Google的interview。我之前就聽說Google interview的可怕,他們會先有兩次Technical Phone Interview Screening,通過後,再把你請到問於加州的總公司來個4個小時大會考,我當時心想Google總是想要與眾不同,問的問題肯定會和一般人不一樣,我的直覺是會和演算法有關,所以戰戰兢兢的把資料結構拿出來複習。
 
事實證明我是對的。問題如下: 請給我一個最快的演算法,我給你一個英文字,你回傳給我該字所有的anagram。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不知道什麼是anagram吧。還好Google工程師願意好心的解釋給我聽。規則如下:如果我給一個英文字tea,你回傳所有用t、e、a三個字母組成的字,以tea來講,就有eat和ate兩個anagram。當時有複習Dictionary和Hashtable,花了一點時間想出一個演算法,Google工程師說這個演算法是OK,算是答對80%,但是不是最快的(又來了!),所以循循善誘要幫我達到100%,可是當時腦塞,就是想不出來,所以只好和他說我不知道。接著他又問了幾個和Struts有關的問題,就結束了這個interview。慘的是,當我掛下電話後的一刻,我就想到可以達到100%的演算法了。雖然有點可惜,想想,沒通過這一關之後就不用經過接著層層關卡自殘,也算是好事一樁。
 
Second On-Site Interview
如果通過第一關慘絕人寰的考驗後,短則一週,長可到一個月後,會接到HR部門第二次來電,敲定第二次面試的時間。

我目前唯一一次的第二次面試,就是帶給我Fulltime Offer的那次。

還記得正式面試那天,生平第一次穿了重金買的套裝,出門前照了照鏡子,覺得自己看起來就像個初出茅廬的MBA畢業生。面試過程還算順利,和後來的大主管B相談甚歡了一個小時後,Hiring Manager S和我說B很滿意我。但是他們還有其他面試者,沒有意外應該會是給我offer。但是他現在還不能給我100%的答案。我記得當天是禮拜2還是3,他說下禮拜一才能給我答覆。然後接下來幾天,就是我每天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過著成天緊張兮兮,患得患失的日子。狀況一值維持到禮拜一,我正式接到HR來的電話說我得到這個offer為止。

美國的第二次面試通常已經無關你的技術能力了,就是要看你的個性、個人特質是否符公司或部門要找的人。網路上可以找到一堆可能問的問題,因為範圍非常廣,可以在面試前幾天整理出來,逐一準備如何回答。

另外,需要注意的美國只要稍有規模的公司,真的會打電話給申請者留的推薦著(Reference)。以我為例,當時留了我指導教授Prof. B 和 介紹我Intern工作J的電話,後來就J所言, Hiring Manager S打給他兩次但是他都沒接到,但是S有聯絡到Prof. B。J說Prof. B說了我很多好話,所以我想之前賣命當他的TA也算是有回報了。

Experience as an Interviewer
比起痛苦銘心又不堪回首被摧殘經驗,當Interviewer時光的確是比較歡愉,只要瀟灑的在interview前幾分鐘把對方的履歷印出,把要問的問題準備好,像個劊子手付屠宰場般的心情上陣即可。但這份聽起來走路有風差事,對我來講並不是想像中輕鬆,有幾次我彷彿看到自己坐在那個位置上接受公斷,就如唐太宗有魏徵當一面鏡子以知得失,我在這些候選人身上,也看到很多自己常犯的錯與弱勢。

有一次部門要找一個QA Manager,最後篩選到剩三名候選人。一名中國男(口音聽不大出來是台港或大陸),一名印度男與一名印度女。我和另一個美國工程師S一組,一起面試三名候選人,對三名候選人,我們皆問類似的問題。首先中國男雖然沒有語言優勢,但是言談中可以聽出他實際經驗非常豐富--我記得他是在Yahoo HotJob當QA Manager,面試中,他充滿自信所有的問題都對答如流,對於開放性問題(QA領域不一定都有標準答案)也可以侃侃而談。至於印度男,就是很標準印度訓練出來能言善道又有點拘緊小心,整體表現是很專業,但是他所有的答案很像是從教課書上一字不差背下來的。至於印度女,有別印度男的冷靜,她整場表現的很放不開,幾個問題她透露出不確定的語氣或時而看天花板作思考狀,當我看到這個情況時,真的好像看到我自己,也瞬間了解一點點遲疑語氣或不確定的表情,對於面試官來講,有如天壤之別,有沒有自信,真的完全寫在臉上。

至於印度女,在大家討論第一輪沒有意外一至通過就Out了,再來介於中國男與印度男之間。我和美國工程師都認為是中國男比較試用,但是其他印度工程師都偏向印度男,理由不乏溝通表達能力比較好之類的(換成白話文就是嫌中國男英文不夠好啦),不過我主管算是蠻願意聽大家意見的,最後他出乎意料把Offer給中國男,但是因為offer給的太晚,中國男已經找到工作了。後來Offer想轉給印度男時,公司Hiring freeze,結果誰都沒僱用,直接升內部的人。但是這個經驗真的告訴我,就算語文不夠溜,只要言之有物、有自信,天無絕人之路的。

除了這次經驗外,後來面試的對象都是工程師,而且不知道為何,除了一兩個亞洲面孔外,輕一色的全是印度人,因為印度人都很會扯,如果問Architect Design相關比較High Level的問題,他們都能講的頭頭是道,很難聽的出到底誰比較好,後來我就準備一堆Specific Technical Questions來折磨他們,有幾個都被問到不得不承認不知道答案! 當下真有一種無上快感。算是唯一當interviewer時的小小樂趣吧!

在美國這個講究溝通的社會,操著非母語英文去和他們競爭,真的是區於弱勢中的弱勢。一路走來,深刻體驗到自信(Confidence)、足夠技能(Sufficient Skill Sets)與充分準備(Well-Preparation)這三項工具是打開這扇就業大門的唯一法門。你,準備好了嗎?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職場 國外工作 面試
    全站熱搜

    nycEngDia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