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美國時,除了溝通上變成半調子,對於溫度、速度、東西的大小、重量也喪失了感官能力,不是得了甚麼病,單純只是偉大的美利堅合眾國用了和世界各國不同的度量衡制度。
 
突然間,32度以下算冷,100度以上算熱。大部分社區開車時速只能開到30,高速公路80以上是超速。東西的寬度、長度、高度變成10 by 12、5’’7。到超市買東西到處都是$xx.xx lb的立牌,而體重變成xx lb。
 
一聽到同學說今天挺舒服,氣溫有六十幾度呢,馬上心裡要快點把攝氏(Celsius)華氏(Fahrenheit)轉換公式F=5/9C+32帶入,轉成攝氏後,冷熱的感覺才可以出來。Mile(碼)到公里的正確轉換設及太多小數點,只好抓個大概一碼約0.6公里,碼轉到公里後,快慢的感覺才能出來。至於聊到某人有多高,房間有多大,心裡又得默念小時候背的滾瓜爛熟的公式(一碼等於3呎,一呎等於12吋,一吋等於2.54公分),等到心算出有幾公分,高矮、大小的判斷才能出來。同理,磅(Pound)到公斤的正確轉換也是涉及太多小數點,抓個一磅約0.45公斤,轉到公斤後才能對東西的重量有感覺。
 
不過還好,這種感官障礙,時間一久,也漸漸解除。慢慢的,對Mile、Fahrenheit、Foot、Inch、Pound開始培養出感情,那些轉換公式隨之束之高閣,除了有訪客到臨才需拿出來使用。
 
實際的度量衡總是有公式可以套,有跡可循,最後可以得到正確答案。然而有幾個比較抽象的度量衡,沒有公式可以套,單純就是存乎一人之心。用這些抽象度量衡量出來的結果和我們在台灣或亞洲一般的標準著時有蠻大一段差距。我自己的經驗裡,這些抽象度量衡中衡量出來差距最懸殊的有三,就是胖瘦度量衡、年紀度量衡與身材度量衡。
 
 
胖瘦度量衡
關於外國人對胖瘦定義非常寬的討論,無數部落格都已經廣泛討論過了,這裡也錦上添花來貢獻自己的觀察。
 
美國地大,只要住靠近郊區的部分,車變成必要的生活工具。大部分的人開車到某一個定點,做他們需作的事,然後在開車到下一個地方。看到人的機會除了在車子裡,其它就是要去林立的速食店、巨型的Supermarket 與shopping mall。配合上美國人愛吃乳製品(Cheese、Ice cream)、甜品(各式甜到不行的甜點)、各式油炸速食與啤酒,這樣的環境與飲食習慣下生活的人,如果沒有運動習慣,要不胖也很難。以至於這些地方產生非常多在亞洲很難看到的超級肥胖者,比我們身材龐大約2至3倍以上的人在郊區比比皆是。
 
也因為有這種對比,亞洲人的身材,不論在亞洲算胖還是瘦,頓時間都被歸類為一群瘦子。而美國人的平均身高比較高(註一)、健身風氣比較盛,相對於於亞洲女生的嬌小,亞洲男生偏單薄的身材,很容易就有亞洲人很瘦小的既定印象。
 
我在長島工作時的美國前同事B,有事沒事就要我幫他介紹亞洲女性,他的說詞是為何亞洲女生都如我這麼瘦(Skinny) (註二),他不喜歡在長島常看到的肥胖女性。另一個在MH的同事SS還和我說,他從來沒有在美國看過亞洲人(包含男女)有胖的。
 
很明顯的,他們的胖瘦度量衡和我們有很大的一個差距。
 
遇到這種狀況,我的標準回答都是:在台灣(或東亞),胖瘦的標準和這裡不一樣,我這種身材在台灣只能算是標準,並不是瘦。
 
每次他們聽到這種答案都會嘖嘖稱奇,一付不敢置信的臉。上面所提的B還說有機會他一定要去亞洲見識看看。(註三)
 
因為週遭被超級胖子環繞外加同事的迷湯,我在長島時一度覺得自己好像真的蠻瘦的。搬到曼哈頓後,發現其實美國瘦子也蠻多的。或許因為紐約是時尚之都,充斥著想來這裡創出一番事業的演員、Model、藝術家等,大家對於外在身形較為在意,加上曼哈頓走路的機會多,看到像長島那種自己兩倍身材的人機會大為減少。反而常常在地鐵上、路邊、健身房、Bar,看到身材纖細、高挑的女生,而且氣人的是,比起亞洲女生比較乾扁的身材,這些外國女生雖然身體瘦,身材可是前突後翹,身形比例完美到連身為女生的我都忍不住目不轉睛的看著她們。
 
雖然我也不覺得就是一定要很瘦才好看,但是當外國人認為我們很瘦時,要先認清到底他們心裡的胖瘦度量衡的母體到底是誰?如果是住在郊區的大部分美國人,那可信度是非常低的,如果是紐約那些身材一級棒的女生,那可信度就提高很多。
 
 
年紀度量衡
另一個外國人對亞洲人常常誤判的是年紀。
 
因為個子在台灣屬於很高的族群,加上皮膚以亞洲標準偏黃黑,在高中時期就偶而會被認為是大學生。一到國外,整個標準轉換,外國女生的平均身高有165,自己超過170的身高只能算是高並不是很高,各式不同膚色的人混雜其中,頓時偏黑的膚色比起黑人也不算黑了,加上自己幾乎不化妝的習慣,從以前被高估年紀,在國外變成常被低估年紀。
 
我自己覺得西方人對亞洲人年紀度量衡失靈,有混合的原因。女生主要是身高、身材、妝與皮膚。男生是因為身型、皮膚與頭髮。亞洲女生比較嬌小,身材發育沒有外國人那麼突顯,很容易被認為尚未發育完成。至於妝,因為台灣女生傾向不化妝或淡妝,日本、韓國是自然妝,比起外國女生高中就開始濃妝豔抹也易被誤認是很年輕。至於皮膚,亞洲女生不喜歡日曬與化妝年齡比較延後,皮膚狀況比起外國女生狀況稍好,比起外國女生年過25臉上就班班點點年輕許多。至於亞洲男生,大部分身型比較單薄,比起外國男生喜歡練成厚胸膛與大支手臂,亞洲男生看起來有點像他們青少年男生的身型,同樣的亞洲男生皮膚也比外國男生愛日曬狀況好很多,還有外國男生掉頭髮基因似乎比亞州普遍,亞洲男性年過30仍滿頭黑髮比起光頭外國男,年紀就自動就減少5到10歲。
 
關於誤認年齡的部分不論男女都有些例子可以貢獻。
 
因為沉迷酒精,發生在我身上年齡誤判的原因多少和酒有關(註四)。美國能喝年紀是21歲,所以不論要買酒或是要進入Bar,如果waiter或是bouncer對你的年紀有疑問,必須提供ID證明年紀。這類的例子真的非常多,我有遇過忘記帶ID不給進,或是一群人裡,bouncer指定要看我ID的狀況。不過最誇張的是有一次我穿著運動服到附近的超市買酒,收銀員是個黑人小女生,她看到我的Driver License時嚇一跳,她說她以為我只有18歲。還有在Bar裡面,因為丈著他們看不出我們年紀,我都是很無恥的裝24或25歲,大部分人都不疑有他,只有一次例外,有一個看來應該也只有25歲左右的白人男生,不知道他是太醉還是Bar太暗看不清我的臉,當我和他說我是25時,他很吃驚的說他以為我只有18歲。
 
和我相熟的同事F,當時約20出頭,有一次和一個日本女生出去date,本來他以為對方和他差不多年紀,出去後才發現對方竟然大他超過一輪以上,聽到時表面裝成故作鎮定,但是內心開始對亞洲女生的年紀起了很大問號,當然和對方的交往也趕緊踩煞車。還有一個我覺得很經典的例子是有一次我和我日本室友M和她媽媽去我們家附近的酒吧喝酒,M媽媽雖然年近50但是仍保有標準日本女子嬌小、可愛的外型,在Bar裡竟然有一個看起來mid-twenty的外國白人男生來和她媽媽搭訕。我們要他猜我們幾歲,他猜他媽媽27,我和我室友20;而且那個男生一直在根本聽不懂英語的M媽媽耳邊磨鬢私語,M有一點尷尬,我則在一旁笑的合不攏嘴,一邊要M不要和M爸爸提到這件事。
 
另外我以前Team裡的兩個大陸工程師,其中Y的身材比較瘦小,標準工程師的身型,外加帶個眼鏡,有一次在他不在場的會議,有一個外國人提到Y,說他第一次看到他以為他是個那種很聰明的高中生。另一個C,他的身材比較高,但是因為滿頭黑髮,外加皮膚狀況不錯,雖然已經年近50,連我都覺得他起來比實際年輕很多,外國人根本以為他只有30幾出頭。
 
美國人對亞洲人年紀判斷失靈的程度,由上述幾例可見一般。

其實年紀度量衡失靈不只單向,老實講,我也看不大出來外國人的年紀。尤其16歲到25歲間的女生,對我來講差異性很低。我覺得外國女生的prime time是16~25間,如果她們沒有發胖,身材保持很好的話,各個都是年輕時期的Britney Spears、Jessica Simpson、Cristina Aguilera,一般來講,她們16歲左右身型就發展得很成熟,很早也開始化妝,當皮膚狀況還不錯,濃妝下根本看不出幾歲,但是過25後,從臉上的皺紋班點就開始可以分辨的出來。至於男生,我都是看皮膚、頭髮與刮鬍痕跡。年紀大一點的外國男生,近看皮膚班班點點很多,雖然膚色是白的,臉上充斥一大堆紅點,而且因為他們普遍臉上毛髮很旺盛,近看都可以看得出長期刮鬍子的痕跡,至於比較年輕的,皮膚就有一點自然的雪白感,毛細孔也比較不明顯。頭髮的話之前提過,外國人很多約late twenty或early thirty就開始有髮線退後或大量掉髮的現象,因此頭髮可以當成蠻可信的年齡指標。
 
 
身材度量衡
被別人誤認很瘦或很年輕,說實在的,高興都來不及了沒有甚麼好抱怨的。
 
而讓我覺得有一絲不爽的其實是身材度量衡。
 
來美國前就已經知道美國女生比較豐滿,當時讀一些出國先進的意見都說能在台灣選購內衣是比較好的。一開始也真的多帶了幾件,但是一年過去後,總是需要汰舊換新,當時到長島的Victoria’s Secret(以下簡稱V牌)選購內衣時,很有先見之明的自動就把原本在台灣的罩杯降一級,胸圍-2,雖然合身度不比台灣,但還算是可以接受。
 
到了曼哈頓後,不知道是不是大都市V牌的客服人員比較愛跟人,第一次去V牌位於34街與Broadway交街口的兩層樓店面,小姐馬上跟過來詢問我要找甚麼,和她說明有興趣的款式與size後,那名白人小姐瞄了瞄我的身材,然後拿給我內衣。到了試穿間試穿後,覺得怎麼那麼緊,前面根本罩不住後面也快扣不起來,我身材並沒有一夜長大呀;狐疑的看一下size,才真相大白。小姐竟然拿給我比我講的在小一號的內衣,而且胸圍也減2。當場覺得受了侮辱,也懶得叫她換其它size給我了,二話不說直接就步出店面。
 
後來有一天到了位於New Jersey的New Port Mall的V店,還是一樣有熱心的小姐要問我,這次挑個亞洲面孔的小姐,看起來是個嬌小的菲律賓或是馬來西亞的第二代移民,同樣的我和她講我要的size的款式,她一樣也是看了看我,然後拿給我。結果不敢相信的事又發生了,竟然也是緊到一個不行,我沒好氣的脫下後一看,果然又是自動減一個罩杯的size,心裡真的是被激到,這些外國女生是對我的身材有那麼大的意見嗎?然後出去和那個亞洲小姐說size錯了,找了半天結果她和我說她找不到我要的size,最後半推半就的只好買了小一個size但是胸圍是我要的內衣。這件內衣我穿不過一兩次,因為每次穿了後,根本就呼吸困難,緊到回家脫掉內衣後會有一個勒痕。
 
連續被羞辱了兩次,根本不想在去V牌購物。還好後來發現V牌有網路購物,自此後就直接從網上購買,再也不想去被別人評斷了。
 
去年回台灣時,當然也趁著週年慶採購內衣。一開始到黛安芬的櫃試內衣,小姐問我size時,因為自信已經被打擊的體無完膚,想說以前在台灣的size有可能是量錯了,就直接報美國的size,結果一試穿,怎麼又是緊到一個不行。俗說話,事不過三,難不成之前的事情又在台灣重演?
 
一看內衣size,竟然沒錯是我講的size。小姐很熱心的要進來看,她一看也是說太小,我和她說這是我在美國穿的size,她隨即老練的說美國的size比較大,台灣做的比較小,接著拿罩杯加一號、胸圍加2以前在台灣穿的size給我,試穿後證明真的很合身(註五),總算我這幾年失去的自信,在台灣稍微找回來。
 
總歸來說,台灣的身材度量衡比較小,如果在台灣是穿x罩杯,y胸圍的人,在外國女生眼中可能自動罩杯變成(x-2),胸圍變成(y-4);不過千萬不要因為她們懷疑而讓步,在美國買內衣時,罩杯(x-1),胸圍(y-2)才是最符合我們的。
 
 
實際的度量衡的差別,在一定時間內可以調整回來。抽象的度量衡,因為標準差過大,只能隨著時間試著去了解其中的差異,至於能不能接受他們的度量衡,其實也沒那麼重要了。
 
 
(註一)
美國女生平均身高是5’5’’ (約165cm),男生是界於5’9(175cm)~5’10(177cm)。
 
(註二)
事實上,若以衣服大小來看,為了顧及上面提及超級肥胖的市場,衣服的size真的有比較大。比方在台灣我是穿M(medium),在美國直接變成美國廠牌0號、歐洲廠牌可能0或2號。
 
(註三)
我很好奇如果他們看到如蔡依林或是其它女明星時,會如何形容對方呢?因為連我都已經被歸為skinny了,難道蔡依林是bony嗎?
 
因為我在美國那段日子幾乎都沒有在看台灣節目,我有關心娛樂新聞,但是儘限於文字而已。去年回台灣剛好遇到蔡依林發片,初看到她在電視出現時,真的有被嚇到,怎麼瘦成這樣?和以前我印象中的她還差蠻多的。
 
(註四)
最近開始比較少被要求看ID。除了Ontario的喝酒年紀比美國低是19歲外,眼角周圍開始多的幾條皺紋提醒自己已不年輕的事實。
 
最近一次被誤認年紀是去年搬到目前大樓時,大樓裡負責處理行政事務的小姐,她是個大陸來的移民,看到我們填完的表格後,吃驚的說沒想到我們都已經年過30,她以為我和HT還是大學生。
 
至於被外國人誤認的情況近來也大量減少,最近一次是和快要離職的外國工程師SK聊到年紀比他大一歲的事實,他大為吃驚的說以為我只有27~28歲。但是比起剛加入公司被認為是大學剛畢業,27~28歲著時也增加了5歲。年紀開始慢慢的寫在臉上,連外國人都快騙不過了。
 
(註五)
台灣做的內衣真的比較適合亞洲人的身型,這次買的黛安芬內衣,舒服的不得了,又合身、修飾效果奇佳,相形下,V牌的內衣完全沒有比較的空間。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文化差異 東西方差異
    全站熱搜

    nycEngDia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