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第三天,尚處於摸索期。舉凡公司文化、做事的方法、同事間的互動,樣樣都得豎起耳朵聆聽(註一),張大眼睛認真觀察,當然如果有人願意傳授成功心法與秘訣更是要洗耳恭聽。
 
一早到了公司,和坐在後面移民10年以上的大陸工程師YS,抓到點時間閒聊。YS大部分時間都是跑來跑去,開會或幫人解決問題,所以前兩天沒啥時間聊天。本來是用英文聊各自的背景,一聊到我是台灣來的後,對話就自動切換成中文語音,然後他突然很熱心的說,他認識一個在別樓層也是台灣來的男生,可以介紹我們認識。
 
聽到是男生時其實有點遲疑,但是YS說他可能還有認識別的人,才說那也好。YS馬上非常有效率的寄了封email給那個台灣同鄉並且cc我;那個台灣同鄉也非常有效率的馬上打電話給YS和他確認我的背景。
 
YS掛了電話後,我回到座位上,台灣同鄉的回信已經躺在Outlook裡面。
 
他的信非常的簡短,只有一行。開頭就是歡迎我加入公司,但一看到下一句後,我的心情突然間變得非常的複雜,百感交集,外加想罵髒話。到底是甚麼樣的句子有這麼大的魔力,信裡的第二句話是:
 
Just curious, are you more BLUE or more GREEN?
 
頓時間有點錯亂,心裡自問:我是在多倫多,不是台北吧。甚麼時候台灣這種二分法也被帶來國外了。心裡又氣又悶,很想大罵,但是因為在公共場合,只好深呼吸把氣忍下來,然後轉頭問YS那個台灣同鄉的背景,YS說他也不大清楚,我和他坦承說對方竟然連人都沒見過,就先問我政治立場,是腦筋有問題嗎? YS也被嚇到,他說從沒和那個男生談過這方面問題,只是工作上有接觸覺得他人還不錯云云。他看我反應那麼大,就直說抱歉,我搖搖手說沒事,然後轉頭準備回覆這封非常有挑釁意味的來信。
 
我記得我在之前回覆留言時有提到,現在就順便再提一次,在美國工作場合,有三件事是大禁忌(taboo),除非你準備隔天辭職,不然絕對不要在同事面前大肆談論。這三件事就是:政治、宗教信仰和薪水。
 
其中政治,更是能不提就不提。印象中只有2004選舉那年,因為紐約市是傾向民主黨外加大家對於小布希都很感冒,大主管曾經在會議上開小布希的玩笑外,從來沒有人會針對政治議題發表自己的言論。(註二)
 
套句外國人在工作場合很愛說的一句話:”Nothing personal!” ,根本是狗屁,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Everything is personal!”,當涉及私人關係、個人好惡後,事情很容易變得有私心與偏頗。而在工作這個需要儘量維持和平相處的場合,最好的方式就是避免談到容易引起爭端、不必要的話題。
 
而這名台灣同鄉,應該是已經在國外待了好一陣子的人,似乎完全沒有吸收到外國文化的薰陶,他歡迎同鄉的方式,是如此的台。
 
我的回信主文是以剛到公司的心情為主,順帶客氣的提到希望YS的熱心沒有造成他的困擾。在信的最後PS說:
 
Let’s not talk about politics at work. I figure that’s how people here stay out from argument.  
 
我這樣四兩撥千金的回話,應該把對方本來興致高昂的備戰狀態,轉變成棄械回營休息。也正如我所料,對方並沒有回信。
 
其實我很想知道他問這個問題背後的含意。如果我的立場和他不同,我們就不能成為朋友嗎? 還是他準備和我大吵一架?
 
又不是政治立場不同,這個人的價值就歸零了。
 
他難道不知道,
雖然我們的政治立場不同,我們可能喜歡同樣品牌的啤酒。
雖然我們的政治立場不同,我們可能喜歡同樣聽同一類型的音樂。
雖然我們的政治立場不同,我們可能喜歡同樣的電影。
雖然我們的政治立場不同,我們可是說一樣的語言。
雖然我們的政治立場不同,我們可是同樣來自一個需大家團結一致的小島。
雖然我們的政治立場不同,我們還有很多很多很多可以感同身受的部分。
 
為什麼要把人一分為二呢?
 
 
[註一]才幾天就發現很多差異,不論技術上的用語或產業裡的用語都有很多地方和以前不同。所以我一聽到有甚麼新的方式,就趕緊在腦中默念把它記下來,如果不知道到底是甚麼意思就找機會詢問有空檔的同事。
 
[註二] 美國一樣有顏色(藍紅)之爭,民主黨(代表顏色藍),共和黨(代表顏色紅),共和黨代表比較保守的力量(比較明顯的主張如:對移民不友善、種族歧視比較明顯、不贊成同性婚姻等),地理位置上來看他們佔據大部分中西部的州,而民主黨代表的事比較開放開明的政策,支持力量主要是在美東、美西沿岸的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ycEngDia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